伴隨著五月份雨季的到來,適宜的環境條件加速了害蟲和病菌的繁殖發育周期,而此時也正值農作物生長關鍵期(如小麥灌漿、水稻分蘗等),若不及時干預,植株幼嫩組織將遭到害蟲啃食、病菌侵染,造成作物減產。然而,人工監測或傳統監測設備存在效率低、覆蓋范圍有限等問題,很容易讓人們錯過病蟲害最佳防治時期,導致病蟲害泛濫。
由于農業領域涉及廣泛,問題復雜多樣,為滿足用戶需求,解決病蟲害測報難題,山東仁科經過長期深入調研,根據不同使用場景,創新研發了多款智能病蟲害監測設備,可大幅提升病蟲害預警和防治效率。
那么,面對各種各樣的病蟲害設備,要如何選擇最適合的呢?接下來,我們將從技術原理、場景適配、使用效果等維度為您詳細解析,助您輕松實現科學植保!
蟲情監測
在自然界中,各類害蟲展現出獨特的生物特性——有的白天活動、有的夜間活動、有的趨光、有的對特定顏色敏感、有的難以抗拒信息素的誘惑、有的微小隱匿難察。
針對這些差異,山東仁科科學匹配各類害蟲習性,推出了多款蟲情測報設備——蟲情測報儀(R2/R3/R4/R6)、小蟲體智能測報系統(R9)、色誘蟲情測報儀(R10)、小麥蚜蟲蟲情測報儀(R11)、高空測報燈、殺蟲燈及害蟲遠程監測站等,它們既有相同的優勢,又有各自核心的特點。
蟲情測報儀(R2/R3/R4/R6)
蟲情測報儀(R2/R3/R4/R6)采用光學誘蟲(支持性誘即藥物誘蟲,用戶可根據害蟲種類自備藥物誘劑),利用害蟲對特定光源、波長的趨光性,采用特定的燈光誘集方式,吸引害蟲飛向燈源,主要針對趨光性且習慣夜間活動的害蟲,比較典型的有斜紋夜蛾、稻縱卷葉螟、黃楊卷野螟、臭椿皮蛾、金龜子、隱翅蟲、棉鈴蟲等。設備同時配備蟲體處理倉,通過遠紅外加熱的方式(R6為高壓電網殺蟲)對誘捕到的害蟲進行處理,致死率可達 98% 以上,且能保持蟲體完整,以便為后續分析提供有效樣本,可廣泛用于農業實驗基地、智慧農業、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場景。
蟲情測報儀功能介紹
1- 內置高清攝像頭,最高支持2000萬像素蟲情圖片,可實時、自動對傳送帶上的蟲體進行清晰拍照采集圖像,通過多層補光+自動對焦技術,攻克了弱光環境下蟲體圖像模糊的難題。
2- 結合AI圖像優化算法,消除運動拖影,實現蟲體高清還原;數據庫上萬害蟲模型對比,可自動標注害蟲種類并分類計數;解決了傳統蟲情監測依賴人工目視判別,存在夜間無法作業、微小蟲體漏檢、種類誤判率高等痛點。
3- 雨蟲分離+光控技術,蟲情測報儀通過專業導流結構+智能感應算法實現了雨蟲分離,解決了傳統蟲情監測設備在雨季常因雨水混入誘蟲倉,導致昆蟲被沖散、設備內部積水,進而引發誤觸發計數、蟲體腐爛霉變、傳感器故障三大難題,同時,搭配光控技術,實現了夜晚自動開燈,雨天/白天自動關燈,且不受瞬間強光改變工作狀態,更加環保節能。
4- 交互技術,用戶可通過手機/電腦端遠程對蟲情測報儀的引蟲燈、殺蟲倉、烘干倉、攝像頭等核心部件進行精準操控:遠程啟閉誘蟲燈以適配晝夜節律,調節烘干倉溫度防止蟲體霉變等,解決了傳統蟲情設備多依賴現場操作,在農田分布廣、環境惡劣的場景下,設備調試難、響應滯后、維護成本高等問題。
5- 傳統蟲情監測設備就算不同選型采用的常常也是單一固定尺寸屏幕,無法完美適配外界環境,容易出現在強光環境可視性差、復雜農田場景操作不便等問題。山東仁科蟲情測報儀內置觸摸屏,且有兩種尺寸(7寸/10.1寸)供用戶選擇,支持多點觸控與手勢操作控制設備的開關及設置相關參數,較傳統按鍵操控效率提升50%。
6-內置定位功能,普通殺蟲設備僅能殺蟲無法定位,常因缺乏地理信息標注,無法準確定位設備故障地點,設備丟失也無從得知。山東仁科蟲情設備支持定位功能,如遇到設備無故離線、設備故障可精準定位設備地點,及時查看故障/離線原因,保障設備正常運行。
7- 太陽能供電技術,針對農田布線成本高、斷電數據丟失、頻繁換電維護等難題,蟲情測報儀通過太陽能供電系統實現了設備在無電網場景下的正常運行,無需柴油發電機,契合了高標準生態農田的建設要求;免除了電纜鋪設費用,降低了農田部署成本。
小蟲體智能測報系統(R9)
稻飛虱、葉蟬、綠盲蝽等毫米級害蟲(體長1-5mm)具有體型微小、隱蔽性強、繁殖速度快的特點,且往往以群體爆發形式出現,易傳播病毒(如稻飛虱傳播水稻矮縮病毒),而傳統監測設備存在漏檢率高、誤判率高、時效性差等痛點(例如,稻飛虱成蟲在田間密度達100頭/叢時才會顯癥,但此時已錯過最佳防治窗口,可能造成水稻減產30%以上)。
為解決以上問題,山東仁科推出了 小蟲體智能測報系統(R9),該系統能夠高效誘集、智能識別并統計分析毫米級趨光性害蟲(如稻飛虱、葉蟬科、綠盲蝽等),通過科學捕捉,真正實現“小蟲不漏網,大蟲不添亂”的精準植保目標的同時,還降低了害蟲的抗藥性風險,可廣泛用于稻田、茶園及果園等害蟲多為小蟲體的場景。
設備獨特優勢
★ 定制化進蟲口結構
傳統蟲情設備因進蟲口尺寸單一,常混入瓢蟲、金龜子等大型昆蟲,導致微小目標害蟲被大型昆蟲遮擋后AI識別不到、設備卡頓、數據統計失真等問題。
小蟲體智能測報系統 采用特殊定制的進蟲口過濾結構,結合蜂巢式幾何結構,可實現毫米級害蟲的精準捕獲(僅允許體長≤5mm的害蟲通過),且 結構材質為表面噴有防腐涂層鈑金,可保障設備戶外長期使用不生銹。
★ 空氣動力學優化捕捉
基于目標害蟲趨光行為,工程師為小蟲體智能測報系統的 進蟲口過濾結構入口處增設螺旋導流通道,利用氣流渦旋加速微小昆蟲吸入,而大型昆蟲則因慣性脫離誘捕軌跡,捕獲率從傳統設備的65%提升至98%的同時,減少了大蟲卡堵引發的設備故障。
色誘蟲情測報儀(R10)
昆蟲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產生了對色彩的趨性,也稱為“色覺”。這類害蟲多在白天活動,不同害蟲對色彩的趨性也有特定的選擇和愛好,且不同性別和發育階段均可有差異。
山東仁科推出的 色誘蟲情測報儀(R10),就是利用昆蟲的趨色性原理,通過色板+粘蟲膠的物理組合(設備中的色板,可以用黃色、藍色、綠色等,因此還可以叫【黃藍板蟲情測報儀】),利用專一誘蟲光譜定向誘捕目標害蟲,實現了對目標害蟲的精準監測,既減少農藥使用,又避免生態破壞,有效解決了讓用戶頭疼的問題,可廣泛用于菜園、茶樹、花卉種植基地等易被趨色性害蟲“光臨”的場景。
設備獨特優勢
★ 精準靶向
傳統色誘設備依賴通用色譜,難以應對不同害蟲對光波敏感度的細微差異,色誘蟲情測報儀可 精準匹配目標昆蟲的視覺偏好,且擁有“特殊定制色板+誘芯(藥物誘蟲)”雙重保障,保證了誘蟲效率,采用納米涂層技術調控色板表面反射率,增強特定波長光的散射強度。
★ 低成本,高效益
色誘蟲情測報儀相較于傳統蟲情監測設備,單塊色板成本低,效果好,有效降低了傳統農藥防治成本,使用過程無化學殘留,保障了農產品安全;通過 排除益蟲敏感波段(如蜜蜂偏好的紫外光),減少了瓢蟲、草蛉等天敵誤殺率,符合綠色農業標準。
★ 自動換版,高效誘捕
根據使用場景不同,用戶可自由選擇色板顏色,設備可根據色板上的沾蟲情況,自動更換,交替懸掛,可同時誘捕多種害蟲,尤其是應對茄子、辣椒等作物上的復合蟲害,完美破解了“一色誘百蟲”的粗放式治理困局;支持調節色板高度,搭配強力粘膠可有效防止害蟲逃跑,保障誘捕效率。
小麥蚜蟲蟲情測報儀(R11)
小麥蚜蟲(主要為麥長管蚜、禾谷縊管蚜等)是小麥種植中的主要刺吸式害蟲,具有以下特點:
? 體型微小(1-2mm),普通設備難以捕捉,繁殖力極強,短期內可爆發成災;
? 趨黃性顯著,對黃色敏感,易被黃板誘集;
? 喜溫暖干燥,春季氣溫回升時(15-25℃)活動頻繁;
? 傳播病毒,分泌蜜露誘發煤污病,降低作物光合作用。
小麥蚜蟲蟲情測報儀(R11)是利用蚜蟲趨黃的生物學特性設計而成,這種測報方式相比傳統人工調查具有連續性、客觀性和高效性等優勢,可幫助麥農及科研人員降低多種小麥蚜蟲的困擾。
設備獨特優勢
★ 360°動態誘捕
小麥蚜蟲蟲情測報儀的色板 采用同軸旋轉結構,可以使色板均勻暴露于各方位,克服傳統單面誘捕的盲區問題,經過現場實測證明,相比固定結構,360°設計能夠使單位時間捕獲量增加120%,尤其適應蚜蟲遷飛期的多向擴散特性。
★ 高度自適應調節
設備支架支持高度調節,精準匹配小麥不同生育期的冠層結構,拔節期可以降低高度,使色板貼近基部蚜蟲聚集區;抽穗期可以提升高度,以便色板覆蓋穗部危害層,提升捕捉效率。
★ 三重誘捕,環環相扣
設備通過生物學特性適配(信息素+趨色性+趨光性)——誘芯+色板+誘蟲燈管(選配)的完美組合,實現了誘捕效率的飛躍,為小麥綠色生產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其中,誘蟲燈管與蚜蟲趨光響應峰值吻合,同時提升了夜間誘捕效率。
高空測報燈
高空遷飛性害蟲(如草地貪夜蛾、稻縱卷葉螟、黏蟲等)具有遠距離遷移、暴食性強、繁殖速度快的特點,通常在300-1000米高空遷移不受普通蟲情設備影響。例如,草地貪夜蛾成蟲30小時可飛行近1000公里,且單只雌蛾可產卵1500粒,一旦入侵農田,短期內即可造成作物絕收。
山東仁科高空測報燈的功能與蟲情測報儀基本一致,它的獨特優勢在于:
★ 強光源覆蓋
高空測報燈采用強光源(如金屬鹵素燈)光源投射高度最高可達1200米,可有效吸引高空遷飛害蟲,完美解決了普通蟲情燈其難以覆蓋其遷飛路徑,僅能捕捉低空活動的害蟲,導致預警滯后,防控被動的困難。
★ 特殊誘捕機制
高空測報燈采用特殊誘捕機制,采用多項組合技術,可迫使遷飛害蟲撞擊后墜入處理倉,相較于普通蟲情設備“趨光-跌落”,害蟲被光源吸引后自行飛入設備的方式,對遷飛中持續振翅的害蟲具有更高的捕獲效率。
高空測報燈既可以用于農業:監測草地貪夜蛾等遷飛害蟲,保障糧食安全;也可以用于林業與園藝:防控林木、茶園、果園蟲害,減少經濟損失;還可以用于生態研究:采集蟲害標本,支持遷飛性害蟲的生物學研究。
殺蟲燈
針對無需測報功能的日常使用場景,山東仁科推出了殺蟲燈設備,其采用廣譜(波長 320nm-680nm 多光譜誘蟲光源)誘蟲方式,擁有外配以頻振高壓電網觸殺的 頻振式殺蟲燈 和利用風機轉動產生負壓氣流將蟲子吸入到收集器中,使之風干、脫水,達到殺蟲目的的 風吸式殺蟲燈,客戶可按需選擇。
設備獨特優勢
★ 體積小巧,可大范圍鋪設
經濟實惠,可大范圍鋪設(隔幾米/幾十米安裝一個),不僅可以用于農業、林業還可以用于魚塘養殖、倉庫存儲、日常庭院捕蟲等害蟲種類多場景,防止害蟲泛濫或傳播疾病,保護人們經濟財產安全。
害蟲遠程監測站
若用戶既想快速有效的殺蟲,還想了解殺蟲數量,便可選擇害蟲遠程監測站。害蟲遠程監測站采用藥物誘蟲的方式,能夠對害蟲進行定向誘集,并將數據上傳至云平臺進行實時報傳、計數統計,可用于農業、林業、魚塘養殖、倉庫存儲等害蟲種類多的場景。
設備獨特優勢
★ 圓形高壓電網+大功率風扇
害蟲遠程監測站采用圓形高壓電網對蟲體進行擊殺,高壓電網固定方式為上端單獨固定,下端懸空,保證擊殺的蟲體不會在絲網下面堆積,且內置大功率風扇,可防止電擊暈的害蟲逃逸。
★ 特有計數裝置
害蟲遠程監測站采用計數裝置,可保證進入的害蟲都能夠被檢測到,蟲體檢測準確率>95%。
病害監測
在農業生產中,除了蟲害之外,病害也是威脅農作物正常生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作物病害猶如"隱形殺手",往往在悄無聲息中造成巨大損失。傳統依賴人工觀察的病害監測方式,猶如"大海撈針",難以在病害發生初期及時預警,常常錯失最佳防治時機。
針對這一行業痛點,山東仁科推出了 全自動孢子捕捉分析儀和小麥赤霉病自動監測預警系統,實現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的轉變,將病害防控窗口期提前7-10天,讓種植者真正掌握病害防控的主動權。
全自動孢子捕捉分析儀
全自動孢子捕捉分析儀 采用高精度空氣動力采集技術,可捕獲空氣中的病原菌孢子,內置智能顯微成像系統,能夠更直觀清晰的拍攝清楚微小目標體,并將數據上傳至云平臺,實現全天候的采集分析,既可以和蟲情測報儀搭配使用,也可以單獨使用于智慧農業、種植實驗基地、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及日常的茶園、果園、林業、藥材、景區、城鎮綠化、檢疫等領域。
設備獨特優勢
★特殊氣流循環技術
傳統孢子捕捉設備因氣流設計粗放,常出現 “小孢子逃逸、大孢子堆積” 的問題,導致采樣重復率高達30%以上,數據可信度低。全自動孢子捕捉分析儀采用特殊氣流循環技術,降低采樣重復率,確保5~100μm孢子高效捕獲,采集效率提升40%。
★ 載玻帶設計
傳統孢子捕捉設備因載玻帶粘性衰減快、易污染,需每周更換并人工鏡檢,具有運維成本高、數據斷檔、人力負擔重等缺點。全自動孢子捕捉分析儀內置載玻帶,設備可自動旋轉至新區域,避免重復采樣,能夠連續使用365天,實現全年孢子動態的可視化追溯。
★ 高倍顯微成像
傳統孢子檢測設備因傳感器分辨率通常≤200萬像素,難以捕捉微小孢子形態細節,導致紋理模糊、特征缺失等。全自動孢子捕捉分析儀配備高清CMOS圖像傳感器,可清晰拍攝500萬/800萬/1200萬/2000萬像素孢子形態(如稻曲病菌厚垣孢子、蘭花炭疽菌分生孢子)圖片,實現對病菌孢子的統計與分析,完成從普查到精鑒的全場景覆蓋。
★ 交互技術
① 全自動孢子捕捉分析儀 內置 10.1 寸高清大屏,安卓操作系統,具有良好的人機交互界面,支持本地查看拍攝照片、配置設備參數、控制設備等。
② 采用云服務器技術,用戶可在云平臺,實現對病菌孢子圖片的人工統計與孢子種類AI自動分析,實時人工遠程查看確認,縮短了預測預報周期。
★ 內置GPS定位功能
傳統孢子監測設備因缺乏地理信息標注,常導致 “數據與位置脫節”,無法精準追溯病害源頭,全自動孢子捕捉分析儀 內置GPS定位功能,遠程監控設備狀態(如濟南園區4號監測點異常離線),快速導航至故障點位,提升運維響應效率。
同時,為了滿足更多用戶的使用需求,我們還設計了體積小巧、便于移動的便攜式全自動孢子捕捉分析儀 和適合長期固定在一個地方捕捉孢子的固定式孢子捕捉儀。
小麥赤霉病自動監測預警系統
小麥在生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擾,尤其是如今的環境特點,正值小麥赤霉病的高發時期,小麥一旦感染這病害,不僅會降低產量,還會導致田間病原菌殘留量增加,為次年侵染提供基礎,而且侵染的麥粒會產生毒素,威脅人畜健康。
為了更好幫助用戶預警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概率,根據病害的發生前提條件,山東仁科研發了小麥赤霉病自動監測預警系統,該系統主要是由小麥赤霉病監測儀和農業四情測報平臺共同組成,系統結合病害預測模型算法,可進行多維度分析,實現對小麥赤霉病發病趨勢的精準監測與預警。
農業四情測報平臺 是山東仁科回饋用戶的免費綜合管理平臺,其中 病害監測板塊包括【監測目標】【病害預警】【實時數據】【歷史數據】四個子版塊,真正實現病蟲害防控的智能化、協同化、高效化,為現代農業植保提供全方位的數據支撐。
用戶可以通過平臺自定義設置監測目標,填寫小麥品種(春性、半冬性、冬性)、生長周期(抽穗日期)及監測周期等,平臺會根據內置算法自動生成生成《病害監測預警詳情表》,內容包括氣象數據、預測值和預警等級(由低到高依次為不發生/輕發生(一級)/偏輕發生(二級)/中等發生(三級)/偏重發生(四級)/大發生(五級))等,一旦預警等級超過上限,會通過數據變紅、短信、語音、郵件的形式在指定時間向用戶進行預警,確保用戶獲取最新預警信息。
用戶也可以在手機端和電腦端查看實時數據,以表格/折線的形式查看和導出歷史數據,以便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預防病害的發生或擴散,保障作物安全。除此之外,平臺還擁有數據共享、大屏可視化等通用功能,全面滿足不同場景下的監測與管理需求。
最后,除了介紹過的病蟲害監測設備,山東仁科也正在針對其他糧食作物(小麥、馬鈴薯、玉米、水稻、柑橘)的病害問題(條銹病、白粉病、大斑病、黑穗病、稻瘟病、紋枯病、惡苗病、晚疫病、褐斑病)研發相應產品,力求將傳統“經驗驅動”的農業粗放管理,升級為“數據驅動”的精準農藝,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
買設備,找山東仁科
山東仁科作為環境監控終端制造商,結合了多年行業經驗,針對農業生產痛點,推出的病蟲害監測設備已廣泛應用于政府示范、養殖、種植園區、家庭農場等場景,在新疆、吉林、遼寧、山西、山東、河北、北京、上海、河南、四川、安徽、廣東、海南、福建等地都有成功搭建的系統,中標并開展多個試點項目。國家農業農村部在黑龍江、河南等五省推行的“北斗+智慧農業”試點項目,依靠我公司的智慧農業設備,預計提升糧食產量5%以上。
在山東巨野,110萬畝高標準農田中也隨處可見我公司的病蟲害監測設備,為糧農提供技術支撐。
山東省博興縣呂藝鎮運用了我公司田間病蟲害智能監測系統,用戶可以通過系統隨時了解農田的生長情況,實現精準種植、科學管理。